期中考后家长众生相:
三流家长发脾气,二流家长帮分析,一流家长……
11-10 12:21亲子达人
家长和孩子的“斗智斗勇”,每次都绕不开“考试”这个大杀器。
而这次期中考的到来,便引爆了这场“拉锯战”。
孩子颤颤巍巍的手,家长咬牙切齿的脸,堪称“演员请就位”中的最佳表演。
本色演出的一家人,在这场剧集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期中考”这场大制作里,三流家长、二流家长和一流家长各自的表演吧!
1/
三流家长:
用情绪抹杀孩子的求知欲
三流家长拿到的剧本,堪称“情绪大作”,需要极强的爆发力。
尤其是“狮吼功”、“铁砂掌”的表演,一定要“内力深厚”,才能“一招制孩”。
就像知乎网友的求助帖,三流家长以“狮吼功”开场,在电话里先“下战帖”,称要揍孩子,这样做,可以“先发制孩”,在气势上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这才好进行之后的“教育大戏”。
“吱”的一声,场景切换,孩子哆哆嗦嗦捧着试卷,家长“正襟危坐”,开始“兴师问罪”。
“怎么回事,缺你吃,少你穿了?考这么点回来,你还有脸回来?”“你瞅瞅你,什么猪脑子,也不知道我怎么这么命苦,净养你这白眼狼了!”“看看隔壁的小锦,又是年级第一,挨这么近,咋没学人点好?”
专业评审,连连称赞,三流家长把这场表演拿捏得很到位。
毕竟,孩子“浑身发抖”的细节表演,也是击中人心,侧面衬托了三流家长入戏之深。
自此,三流家长戏码落幕。
场外教师点评:
三流家长气势很足,但要注意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现场一片哗然,观众纷纷对三流家长“评头论足”:
“太吓人了,梦回小学啊,我妈那时候也是这么吼我的,我到现在一听别人大声说话都一哆嗦。”“小时候因为考试,可没少挨打,有时候也很委屈,也认真学了,就是考不好,挨完打,我也气自己,哎,考试真难……”“是呀,就是被这样的家长这样吼大的,我现在都满脑子是我妈骂我是猪,长大也自卑的很。”“老是挨骂挨打,我那时候变得特别叛逆,特别想逃离家里,都想辍学了,成绩,真的比我还重要吗?”
这时的三流家长,早已被淹没在现场观众的“吐槽声”中,心里嘀咕:
“难道我想这样吗?其他家长面对孩子考不好,难道不生气吗?我该怎么办呢?”
2/
二流家长:
帮孩子分析试卷查漏补缺
怎么办呢?
让我们来看看二流家长的演出有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幕布转换,二流家长开始上场,场面一度温馨了起来。
没有声嘶力竭的责怪,而是耐心帮孩子分析试卷。
“孩子,你这次期望成绩是多少?有没有想过这次差距主要在哪里,看看有没有什么可改正的。”“考试就是为了检测你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不要着急,有压力是好事,但是要转化为动力。”孩子泪目,稍稍抽泣的神情惹人怜爱,“妈妈,你放心,我肯定好好改正,下次一定考好的。”妈妈摸摸孩子的脑袋:“妈妈相信你,这次好好分析改正,下次一定可以考得更好。”
评审扶镜,悄然拭泪:
“谁说,情绪波动大才能带动气氛,这样温馨的场景不也大获人心,有此母,孩子以后会越来越好。”
此刻,场外教师金句频出:
孩子考完,情绪不佳,家长莫急,分析来救。
另外,金牌教师还附送“分析秘籍”给家长和孩子:
1、“90+90+90”, 差一点,差很多。
很多孩子常有“幸运”得分点,不是很确定的答案,好像靠着运气得分了,便不再去“深究”。
但是幸运不会每次降临,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认认真真吃透每个知识点。
就像 “100+100+100 和90+90+90 ”的差别,看似每个点只差了10分,合起来便是30分的差距。
每个知识点都“懵懵懂懂”,合起来整张卷子的成绩只能是“一塌糊涂”。
知识不会辜负努力,但不清不楚的知识便会抹掉努力的意义。
这也就是很多人觉得,明明自己下苦工学习了,为什么成绩总是难以满意。
原因就在于——没学透。
要想学透知识,就要提取框架,细化知识,时刻谨记步骤的重要性。
2、提取框架,了然于心。
知识间都是有联系的,并不是单独而立的。
那些成绩好的学生,都是因为有自己的“思维导图”。
如:
怎么正确看一本书,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要点。
这样整理后,脑子中的逻辑便变得清晰,操作起来也十分方便。
而具体到课本知识的学习,可以参考阜阳九中八年级学生尹靓的名著阅读方式:
她以《西游记》主角为主线,串联相关知识,辅以绘画,让知识不再零碎,而具极强的关联性。
家长在帮助孩子分析试卷、或者平时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导图”能力。
给孩子一个知识点,看他如何联想、整合相关知识。
对孩子来说,一开始就做整套知识体系是很困难的,家长只需有意识的锻炼孩子这一能力即可。
3、谨记“步骤为王”,对照表格检验。
学习的本质是重复步骤,考试便是看学生对于解答步骤的熟练度如何。
很多孩子在学习的第一步——梳理步骤,就没弄明白,一步糊涂,步步难懂。
将自己在考场上的步骤写下来,再对比正确步骤,就可以很明显看出错误点。
这样有利于孩子吃透知识点,防止知识点换个“马甲”就认不出、不会做。
金牌教师说完秘籍,叹息一声:
“要想孩子成为学霸,还得看一流家长如何帮孩子建立习惯!”
3/
一流家长:
培养孩子当“学霸”的习惯
一流家长,到底强在哪里呢?
其实,他们不过是先苦后甜,早早帮孩子建立“学霸”习惯,日后,对孩子便可放心大半。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人生这场马拉松,不是一次结果定终身,而是要在习惯的大熔炉里“淬炼筋骨”,才能有所成就。
考试作为人生的一大难关,要想通关,就不能“临阵磨枪”,而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一流家长都会培养孩子的哪些“学霸”习惯呢?
“学霸习惯”用一个词概括便是“知行合一”,
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两类:思维力和执行力,换句话说,便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
首先,从学习方法来说,最需要养成的习惯有:专注、思考、总结 。
1、专注与独立的习惯
学霸无不有专注的习惯,他们习惯沉浸式的学习,在学习中乐此不疲。
一旦进入学习状态,他们“满脑子都是知识点”,不会像很多孩子一样,左顾右盼,一直走神。
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大脑急速运转,有时家长的“关心”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思考。
为此,他们也都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不喜欢也不需要家长的“过度陪伴”。
在安静的坏境,沉迷知识海洋,是他们的乐趣所在。
一流家长很早就会有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意识,会通过绘画、象棋,结合孩子的兴趣特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此外,也有很多家长注意到,孩子不专注,多半是目标不清晰。
当孩子把要学习的东西标注好时间、具体任务,孩子也会很快投入学习,不会心思飘着。
家长要想孩子能成绩好,就要培养孩子专注与独立的习惯,不要劳心劳力,
事倍功半。
2、思考与提问的习惯
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
学霸常常逻辑清晰,做事井井有条,求知欲强,又好提问。
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思考与提问,在面对新事物时,他们会先进行思考,然后提问、整合。
他们不会急于下手,糊里糊涂去处理事情,会先理清事情脉络,多方考虑,再着手去做。
在学习上,他们会先聚焦大纲,之后裂变知识点,让每个知识点都“有迹可循”。
这样的学习,在他们的脑子里,知识都是成网格状的,而不是散点。
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做家务”来锻炼孩子的这一能力。
此处的做家务并不是简单的听从家长指挥擦桌子、扫地,而是要孩子来安排如何完成整件事。
比如“做饭”步骤,要先洗菜,再切菜,炒菜。
让孩子来思考如何整理步骤,把这件事做好,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注重效率,多重作业。
比如烧水的时候,可以洗菜,并不需要等水烧开了,再去洗菜。
孩子在提问时,家长也要认真回答,引导孩子的思维。
3、总结与钻研的习惯
学习和人生都离不开总结。
取得好成绩是不断累积的过程,从吃透每个小知识点,到整个大框架了然于胸,都离不开总结。
也只有每一步的踏实总结,才能换来一大步的前进。
家长要培养孩子总结和钻研的习惯,不要让孩子什么都“差不多”。
毕竟差不多累积的人生,就会差很多。
家长可以帮孩子建立总结表,让孩子学会反思,不断改正,才能更好。
附:学习总结表
此外 ,还可以让孩子用“费曼学习法”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一步:选择一个概念第二步:想象你正要把这个概念教授给一名新生第三步:如果你遇到问题,请原路返回第四步:简化并建立类比
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来说,要想真的吃透一个知识点,最好的方法便是教授给他人。
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给家长“上课”,给家长讲明白一个知识点,证明孩子也吃透了这个点。
其次,从学习状态来说,耐心、细心、不拖延都是考好必备的“附加技能”。
除了牢记知识点,也要注意学习状态,只有“双剑合璧”,才能“冠绝天下”。
“期中考”这出大戏就此落下帷幕,但之后的考试还在继续。
家长在面对孩子成绩的时候,都要提升“演技”,向一流家长靠拢。
发脾气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三流演技,帮分析是“治标不治本”的“二流水平。
只有真正帮孩子建立学霸习惯,才是“一流风范”,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向“奥斯卡最佳父母”奖项冲刺!(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