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能忘记:75年前,1700个年轻人集体赴死无人生还
在国难中赴死的人,视死如己出。
75年前,1700个鲜活的生命,生命中最绚丽的部分绽放在祖国的蓝天,为了赶走侵犯我们土地的列强,经过激烈惨烈的空战,无一人生还。大地为他们哭泣,祖国为他们伤痛,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应该被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没有抗日战争的持久战,他们应该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有些人的儿子、丈夫、兄弟;他们来自名门望族、归国华侨,有的甚至是清华学子。
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一群热血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舍小家,为大家。加入抗日救国的行列。
他们的出生令人艳羡,但他们志愿做人肉炮弹,让绚烂绽放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他们是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一群感人的爱国军人!
著名演员周迅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朗读了一封1938年的信,一段尘封的历史再次为世人所知。
1916年12月25日,陈怀民出生在镇江市。父亲陈子祥早年是同盟会成员之一,开办了当地最大的武馆。母亲从事丝绸生意,家境殷实。陈怀民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对武术情有独钟。自小跟随父亲习武,也有一颗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陈怀民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学生义勇军。次年1月,中国第一所中央航空学校在杭州成立,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中央航校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身体、飞机、炸弹要与敌人的战舰阵地同归于尽",从踏上航校的那一天起,每一个学员都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决定。
从最基础的体能训练开始,到格斗、飞机制造,一切与作战、飞行相关的知识都是学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那几年,杭州的天空经常能听到飞机轰隆隆划过天空的声音,学员们在教员的指导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执行着飞行命令。
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陈怀民被美国教官评为"最有潜力的中国飞行员"。
1935年,陈怀民顺利从军校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行员。
参军后,陈怀民将原名陈天民改为怀字,寓意关爱百姓。
1937年8月14日,是陈怀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时,日本空军与我空军在杭州笕桥发生激烈交火,一向横行霸道的日本空军依仗己方飞机优势,完全不把我军放在眼里,在没有战机护航的情况下闯入杭州上空。
陈怀民与战友一起,前后夹击,歼敌3人,重伤2人,轻伤2人。空战是抗战以来航空领域的第一次胜利,这一天被永远载入史册,命名为空军日。
一个月后,30多架敌机再次侵入南京上空,陈怀民和战友们奋起再战,但我军兵力薄弱,很快,他的战机被4架敌机包围,油箱被击中起火,飞机直坠而下,失去了控制,为了救那几架战机,陈怀民没有选择跳伞。
离地面只有几百米时,他关掉螺旋桨让飞机进入滑翔状态,最终飞机撞上了一棵树,被弹出座椅,浑身血肉横飞,摔在树叉上的陈怀民,躺在医院里三个月才康复。
作为飞行员的母亲,陈妈妈一直想让儿子早日成家立业,延续陈家的香火。然而,作为一名随时准备奔赴战场的空军,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不想连累他人的陈怀民一次次谢绝了母亲的好意。
当时飞行员中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28岁以下不能结婚生子。
尽管如此,陈怀民还是恋爱了,女孩名叫王璐璐,两人因篮球结缘。由于陈怀民经常要飞出国门执行任务,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珍贵。他们彼此约定,等日本人被赶走了,他们就结婚。但这一天随着陈怀民的离去,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1938年4月28日,陈怀民接到作战命令。在4.29战役中替换了他的战友。
战斗前一晚,陈怀民回武汉老家看望父母。临行前,他表现出异常的不情愿,黑暗中,不祥的预感困扰着他。陈怀民甚至把自己的后事告诉了弟弟。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家里,我想把心里的话告诉父母和兄弟,但我不想让他们难过,如果有一天,我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希望你们不要难过,我为祖国而死,这样的死是值得的,我今生无憾了,如果我死了,希望父母能克制自己的悲伤,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子孙能够投身于这场战斗,直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4月29日,敌人出动49架战斗机进攻武汉。在提前截获情报的前提下,我军出动数十架战机迎战。
数百架战机在武汉上空展开激战,这在世界航空史上尚属首次。
开战不到5分钟,陈怀民率先击落一架敌机,引来地面观战人群的阵阵掌声。
陈怀民娴熟的战斗技能,让他很快被敌机战士盯上。5架敌机将陈怀民团团围住,油箱着火,操纵杆失灵,机身中弹,此时陈怀民可以选择跳伞逃生。
但他放弃了,加大油门,翻转180度旋转,所有动作一气呵成。陈怀民的飞机撞上了五架敌机中最有效的一架。
巨响划破长空,火星四溅,两架飞机瞬间化为灰烬。
一个月后,陈怀民和敌机飞行员高桥的尸体在长江中被打捞上来。
抗战时期,像陈怀民这样的飞行员有1700人,他们本应像千千万万中国孩子一样结婚生子,在平凡的幸福中度过余生。但他们选择在祖国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只为保护自己的亲人不受欺凌。
二十岁,花样年华,被无情地拖入了战争,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富则国家富。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要时刻牢记历史教训,不忘国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排除万难,砥砺前行!(来源:百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