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独生子女家庭注意:
社保出现新变化,让父母有尊严地老去
蓝白观楼市
10-04 17:13 财经达人
据央视新闻10月4日报道,国家医疗保障局和财政部发了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意见,继2016年6月开启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后,正式启动第二轮试点。
目前,除宁夏、青海、西藏、海南之外,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有一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
什么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根据解释,是指“通过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
众所周知,现在已经形成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五项社保,此次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被视作是“社保第六险”。
央视在报道中评价称:是每一个人生命末端有尊严生活的重要保障,使每一个人可以放心老去、有尊严地老去。
我觉得,社保出现新变化,对1.5亿独生子女家庭尤为重要。
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
光明网此前有个报道,专门谈了这个问题。
北京大学人口学者郭志刚、复旦大学人口学者王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人口学者蔡泳在合著的《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中判断,当一个届时独生子女满10岁时,如果生育政策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基本可以视为就是终身独生子女。
按照这个口径,他们估计,全国30岁以下人口中独生子女数量为1.5亿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运用人口抽查数据和计算机仿真模型估计,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的总量在1.45亿,这个数据和郭志刚等人的统计差不多。
如果按照1.5亿独生子女家庭计算,若仅计算独生子女与其父母,按照3人的家庭规模,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口就有4.5亿之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当过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碰到了日趋严重的老龄化,越来越高的失能发生率,如何让父母安度晚年,还能减轻子女肩上的负担,这个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75岁以上失能发生率是10%左右,80岁以上20%左右,85岁以上是40%左右,90岁以上失能发生率是60%左右。
长期护理,就是让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老有所养。
举个例子,老王今年79岁了,根据政策,通过评估的老人,根据失能程度等级不同,每周可获得3到7小时的服务,老王每周5小时的上门医疗照护,费用65元1小时,自己只需掏6.5元,其余90%由长护险基金支付。
没人愿意自己孤独终老,现在奉行不婚、丁克理念的人们,也急需“从摇篮到坟墓”式的保障措施,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期护理保险既能卸下独生子女的重担,也给了“光棍儿”、单身汉、不婚族们更多的养老选择。
此外,“第六险”也会使房地产“安全着陆”。
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房地产长期看人口,短期看金融。
房价短期的上涨,如2015-2017年,是因为棚改货币化、限购条件放松、降息、房贷利率下降等因素。
但回顾过去20年以来房地产的走势,与“人口红利”有密切关系。
有经济学家指出,中国25-44岁人口数量,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进入了下行轨道,正因为年轻人口下降,也使得房地产和汽车需求进入了下降周期。
根据预测:2015至2025年,劳动力每年减少375万人,2025到2030年,每年减少500万人。2030到2035年,每年减少960万人。
参考最近几年“年轻人口”的流动方向,恰恰是年轻人越多的地方,楼市表现越优异。
2018年长三角经济区的总人口达到了2.25亿人,到2030年长三角地区将会有4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
珠三角也是如此,2017年珠三角经济区常住人口达到了6150万,GDP总值达到了75710亿元,人均GDP则达到了12.46万元。
像东北、中西部的地市和县城,一旦步入深度老龄化,年迈的老人无人照看,子女又去了大城市打拼,一年不见得回来几次,遍地的高楼,四处扩张的新城区,都面临着“无人接盘”的窘境。
此时“长期护理”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这一代年轻人都流向了一二线大城市,未来即便在北上广深无法扎根,回到家里也不必有后顾之忧。
一方面,年轻时缴纳的养老、医疗和长期护理险会起到作用,彼时的老人们会有更强的购买力。
另一方面,子女能够减轻负担,不用为父母养老投入过多资金和精力,婚房、学区房、养老房的需求也会得到提振,房地产上下游的施工、建材等行业能维持高景气度,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充沛。
当然,目前长期护理制度还没有全方位铺开,现在只是第二轮试点,很多人还担心会不会增加参保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这都需要时间逐步去完善,把更多城市乃至农村都纳入试点,让更多企业和个人有意愿主动参保,才能让我们老有所依。 (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