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扶绥壮家的新年与“粽”不同
客人争品“火龙粽” 时来运转庆新春
文图/奎哥
包粽-编“火龙”-粽子入缸--注水-封盖-点火-炼制-提粽……经过至少9道繁杂的工序和半宿的轻火慢焖,才能“焖”出热气腾腾的香粽。
2月8日下午,52岁的广西扶绥县东门镇火龙粽传承人梁金源家,以这种别出新裁的方式,与慕名而来的客人一起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客人们争相品尝火龙粽。
01
“桑拿”焖出火龙粽
当日中午,人们来到东门镇旧城村梁金源家时,屋前院子边,还搭着一个简易的棚,棚里有两个被火烧得漆黑的瓦缸。
梁金源说,这2个瓦缸里,装的正是头天晚上刚烧制好的火龙粽。此话立即引起人们的好奇:奇怪,人们做粽子,大多是把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有水的锅里高温蒸煮出来的,用“火龙”来烧制,对不少外人来说,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别看这缸子被烧得黑不溜秋的,可里面装着的都是宝贝呢!”一个当地的村民说。果然,随着梁金源掀开盖子,提出一个个热气腾腾的粽子时,一阵扑鼻的香味弥漫开来。原来,缸里躺着的,竟是这些粽子宝贝。
据介绍,这2个大如水缸的缸,每个至少能装得下二三十个重约1公斤大的粽子。要让这么多粽子熟透,必须经过半宿的烧制才能完成。其制作过程,就是靠一条像龙一样缠在缸外,有手腕粗的草绳自燃后,把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缸内,让缸内的开水持续沸腾运化,对粽子进行焖蒸。等火龙燃烬,时间大约也过去五六个小时,缸里的粽子也就焖熟了,这有如给粽子洗桑拿,故美其名曰“火龙粽”。这种粽子,口感滑,味道香,肉质鲜,留存时间长。
02
9道工序炼成火龙粽
这火龙粽看似简单,还有着一番来历呢。
众所周知,民间包粽子,起源于每年农历的五月端五,为纪念我国诗人屈原而设。后来,壮族先民们便将它发展到春节期间包粽子,作为礼品赠亲朋好友。
开始,人们也是把包好的糯米粽子,放到一个蒸笼里,然后置于锅里,用猛火蒸制。后来,广西壮家先民们突发奇想,就地取材,用田间的稻草编成手腕粗的长绳,把草绳缠绕到一个瓦缸上,让草绳慢慢燃烧,持续加热来焖熟缸内粽子,人们品尝后,觉得粽子的味道可口香软,遂将这一方法流传下来。
前后要经过9道工序,才焖出香味可口的火龙粽。
为展示其制作方法,梁金源母女现场做起了粽子。女儿谭丹芳负责把洗好的粽叶叠好,母亲梁金源则把经过沥水晒干的糯米,适量放到叶子上,然后在糯米中间放上一块扣肉,再用绿豆粉覆盖好,然后用丝篾将粽子缠好。一会儿工夫,母女俩就包好一堆粽子。随后,梁金源从身后稻草堆中,抽取一小把,熟练地编接在一手腕粗,约6米长的龙绳上。她说,这是用来烧制粽子的原料。
包粽子和编龙绳。
做好准备后,母女拿将20多个包好的粽子,整齐地码放到一个干净的瓦缸里,然后往缸里倒上热水,将粽子完全浸没起来,再用芭蕉叶将缸口盖好,并在上面加盖一块铁皮,最后还用用软泥密封起来。
紧接着,母女俩熟练地把龙绳一圈圈地缠绕到瓦缸上,一直绕到缸口。之后,在缸子、缸口撒上一层厚厚的木屑,以利于引燃火。
“这些干燥的木屑被点燃后,会自行燃烧到龙绳上,然后自上而下慢慢地燃烧。等龙绳燃烬,里面的粽子,也就焖熟了。”随着村民的介绍,人们这才顿悟过来:原来,火龙粽是这样炼成的!
据介绍,这样制作,的确有它的道理:一是省去不断添加柴火,以维持火不熄灭的麻烦;二是可以最大程度地解放了人力,不用整夜坐在缸前蹲守;三是经过慢慢焖制出来的粽子,味道香,口感好。
03
与“粽”不同过新年
听着村民的介绍,众多慕名前来的客人,早已忍耐不住。主人刚刚解开粽子,人们纷纷投箸一试,果然名不虚传。
至此,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包粽子前,梁金源和她家人们,先提前贴好对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并燃放鞭炮,才开始进入制作。尤其是,当人们看到的谭丹芳母女把横批“时来运转”横批时,2个可爱的小女孩立即凑了上去,她们用一张张幸福笑脸,给现场所有的人,献上一个真诚而温馨的祝福。
贴春联祝福来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