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风云人物系列之十
“壮医泰斗”黄汉儒:毕生为壮医 豪情写传奇
来源:广西百城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范仲淹
走进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好几幅他与国家、自治区领导人的合影。偌大的书房里,被满屋的药书挤得有些狭窄。这一切,寓示着主人的不平凡身份。
当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射到这个耄耋老人身上时,他仍在为广西壮医药的发展之路上探索着。
他下过村,当过村医;他下过县,当过中医;他回到城里,就研究起壮医……他的一切,都跟壮医药有关。
50年的坚持和实践,他用自己的执著踏出一个敞亮的人生:他撰写的《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被誉为“壮医发展史的里程碑”;他的论文专著《壮医理论体系概述》,被定为壮医理论的“开山鼻祖”之作;他创立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为推动广西壮医药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并以其丰富的实践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促成了全国首家壮医医院——广西壮医医院的诞生。鉴于他在研究壮医药的杰出贡献,国家批准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的求索精神,他的聪明智慧,他的坚韧不拔,无不体现出一代国医的担当。
今天,我们循着他奋斗的足迹,去聆听他的深情讲述。他,便是被称为“壮医泰斗”黄汉儒先生。
黄汉儒小传
1943年生于广西忻城县遂意乡堡流村,196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1982年毕业于中国中医院研究院,是广西第一个壮族中医硕士;曾任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副会,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民族医药报》社社长、 主任医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著作有《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壮医理论体系概述》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第六、八届政协委员。
01/8
萌芽
刻苦学习
“地主仔”叩开医学院大门
1943年1月31日,忻城县的堡流村一户黄姓大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黄汉儒。由于祖辈聪明能干,加上勤劳节俭,他们家的生活优渥,在当地如同“地主”般的存在。
7岁那年,他的命运急转直下。他父亲脸颊上突然长一个大脓胞,由于缺医少药,病情迅速恶化,仅一个月就去世了,年仅37岁。此事给他幼小心灵带来很大打击。于是,他小小的年纪,便早早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帮母亲放牛割草,上山打柴,十分勤谨。
上高小那年,黄汉儒得了一场虐疾,连续一个多月发冷发热,头痛欲裂,身体日发消瘦。由于无钱治疗,家人焦急万分。祖母到处求医问药,才找到秘方,用青蒿绞汁喂他喝下,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岂料,高三那年,病痛再次找到黄汉儒。他患了胸痛、咳嗽不止,到当地卫生院治疗,也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在部队服役的叔公黄菊枢得知后,将他转到贵港部队医院检查治疗,这才转危为安。
这3段痛苦经历,让黄汉儒震动很大。他立志发奋读书,将来从事医学事业。
上了中学后,黄汉儒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从深厚的国学中吸取营养。他很喜欢古文,《捕蛇者说》、《岳阳楼记》、《论语》及唐诗宋词,他都能背诵如流。对唐诗宋词,也是十分推崇,如陆游那种“一身报国有万死”牺牲精神;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度;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襟……
刻苦的学习,极大地开拓了他的精神视野,他成了班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为他日后考入大学,系统地学习中医、研究壮医文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61年,他凭着优异的成绩,叩开了广西中医学院(今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大门,成为当时“柳州地区考上大学的唯一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02/8
求学
名家指点
学艺猛进
走进大学校园里,黄汉儒遇到了一生中多位伯乐:韦来痒,著名的中医教育家;林沛湘、王鉴均、梁申,中草药专家;班秀文,享有盛誉的妇科专家、国医大师……
他十分敬佩这些大师们的学识和医德,暗中以他们为榜样,发奋努力,刻苦钻研,先后精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等名著,并反复咀嚼。除了认真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零距离地感受上述多位名师、名家的教诲,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为那一届学生中的佼佼者。毕业实习时,他获分到广西区中医院实习的资格。这里,汇集有广西有名的中医专家。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对每一个实习生来说,都是一种荣耀。黄汉儒,因实习期间表现优秀,更是得到了韦来痒副院长的亲自指导,他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964年,广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拟在南宁市江南区的亭子村设立中医便民门诊,并派德高望重的韦来痒、梁锡恩等内外科专家到门诊部值班。得知这一消息,许多毕业生纷纷报名到该门诊实习。黄汉儒再一次成为幸运儿,成为这个规模不大但含金量很足的便民门诊唯一的一位实习生。
韦来痒手把手地传授自己独特的临床经验和药方给黄汉儒,梁锡恩则把自己独家秘方正骨手法传给了他。在两位名师指点下,黄汉儒感觉受益终身。
其他也给黄汉儒很深印象。如梁申老师,是广西著名的中草药专家。他认识的草药及疗法多达数百种,许多药名他能如数家珍。他告诫黄汉儒,要想成为一个好中医,不光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认得几百种草药。名师的话,让黄汉儒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4年专业和系统的学习,黄汉儒也完成了从一个“地主仔”的锐变,一跃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优秀医学生。
03/8
下乡
基层显身手
“毛头小伙”焠炼成名医
临毕业时,留校或分配在首府大医院,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愿望。以黄汉儒的优秀表现,他完全可以留校。可他却作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主动要求下基层。
“你疯了?好好的大城市不爱,偏偏选择去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好友们纷纷劝他。可黄汉儒似乎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他决定做的事,就是十二头牛也拉不回。下乡干什么?他早有自己的主张。
第一站:罗城县人民医院。罗城县位于广西中北部,这是一个以仫佬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8镇5乡,总人口35万人。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民风淳朴,自然资源尤其是中草药资源丰富。黄汉儒被分到中医科。他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地钻研,掌握一身的本事。每次出诊,他都细心询问,仔细分析,对症下药,下班后再认真总结。
一天,罗城矿务局送来了几名重度烧伤患者,其中一人烧伤面积高达98%,三度烧伤面积达33%。患者全身除了腰部绑皮带幸免上,几乎“体无完肤”,病情十分危急。黄汉儒和同事们组成紧急抢救小组,用中医清热解毒和扶元固本方药,同时以西医输液、抗菌、支持疗法配合治疗。由于方法对头,措施得当,终于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首秀”成功,他的知名度迅速打开,不久这个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被任命为中医科负责人。
工作中,黄汉儒发现,包括罗城在内,整个河池市的医院,均未设立有中医病房,中医师进入病房会诊或参与治疗,只能当个副手,这对中医业务的拓展十分不利。他决定,用行动来证明中医治疗的优势,让人们认可中医。
得知罗城来了个医术不错的中医大夫,来找黄汉儒看病人的络绎不绝。上至县领导、下至普通百姓,他的门诊前每天排起了长队,这让他压力很大。同时,他更加勤奋钻研业务,尽快提高自己的技能,悉心诊断。在医院工作13年,他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县领导和同仁的一致认可。在他的筹划下,县卫生局首次批准在罗城县人民医院设立了30张病床,并配备4名专职护士。从此,前来医院看中医的人日益增多,中医病房经常人满为患。为推广他的成功经验,医院领导把他调到该县龙岸镇卫生院拓展中医。由于初来乍到,人手有限,他既当医师,又当药师。一边给病人看病,一边给病人抓药。
对头痛脑疼、感冒腹泻的,还有肝硬化、肝癌、慢性肾炎、尿毒症、心脑血管等症,他都会认真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尽量开汤药治疗,并且亲自抓药。
果然,他平和的态度和过人的医术,很快打开了局面。每天找他治病的至少50人以上,多的时候有150人。真是应了“良冶之门多钝铁,良医之门多病人”的古训。
有个叫何启谞的老人,身患痔疮多年,到处求医问药,均未能根治。经过黄汉儒精心治疗,老人病情很快得到缓解,再未复发;一位被银环蛇咬伤的干部,自主呼吸已经停止好几天,家人都准备放弃的时候,经过黄汉儒和同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病人竟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一时成为佳话。类似的病人,不计其数。由于黄汉儒开创性的工作,业务能力突出,使龙岸中心卫生院中医科成了县领导关注的地方。
第二站,“三线建设”。1969年,黄汉儒被抽调去参加国家“三线建设”。这是一场以备战为指导的大规模运动。其范围包括四川、山西、河南、湖南、广西等13个省及自治区,地理位置为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黄汉儒作为随队医生,为建设者们提供医疗保障。
彼时的工地,地处桂、黔交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工地生活非常艰苦,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大,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流脑、流感等传染病,无时不刻在威胁着工人们的生命安全。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工地上药品十分匮乏,供应严重不足。
黄汉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靠等是不能解决困难的。他决定自己带人上山去采药。每次将采回的药材,统一加工配制,再分发给各连队。同时,他在工地上办卫生员培训班,给学员传授中草药防治措施和使用方法。这些中草药,不花国家一分钱,全是人工采制。每人每月只花8分钱医药费,就能保证健康,创造了疾病防治的奇迹。由于措施得力,工地上的疾病流行得到了控制,为工程的整体推进赢得了时间。
04/8
回炉
国医大师指点
立志填补壮医空白
10多年的基层历练,进一步锤炼了黄汉儒的医疗水平,他对中医的研究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使他一跃成为名中医。但他并不满足,他又有了新的目标。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2年,黄汉儒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要报考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生!可该院要通过日语或英语考试,这可把黄汉儒给难住了。他决定,选择日语作为报考语种。为此,他每天下班后,就去跟一个懂日语的人学,风雨不改。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他以扎实的医学基础,被中国中医研究院正式录取为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也是广西首个中医硕士研究生,并有幸成为我国著名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教授和余瀛鳌教授的弟子。
马继兴教授和余瀛鳌教授,都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国宝级中医大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两人还分别兼任我国中医史文献大师、我国中医临床基础文献学科带头人等多个职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其中马继兴精于中医铜人针灸与铜人穴法,余瀛鳌则长于中医临床内科,尤长于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在两位大师的悉心指导下,黄汉儒眼界大开,对中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后,他一有时间,就扎进图书馆,对中医、藏医、蒙医、傣医和维医进行深入研究。一天,他忽然发现,我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竟然还没有自己的医学史!
当他把自己的疑惑地向老师提出时,马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你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这的确是个值得医学界关注的问题,壮医应该在少数民族医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今天缺了一席,那是很不合理的。填补这一个空白,就靠你们这一代去完成了!”
老师的话,让黄汉儒心里一阵温暖。他陡然升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学成后,我一定要回到广西,把我们古老的壮医发掘和整理出来,使之发扬和推广,造福于人类。
从此,黄汉儒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研究上,他要做揭开“壮医之谜”的先行者。
很快,他在研究中西医发展时发现:早在两千年前,中医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医学体系,一个独特的包括病因、病机、诊法、辩证论治、药物、预防和养生等体系,并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症论》等著作中得到印证。中医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以东方文化为背景;而现代医学的举起,则是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出现而出现的,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以西方文化为背景。
两者对比,中医文化重身心统一,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西医文化则讲究有病治病,重机体变化等。两者的文化背景差异,造成了中西医药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决定两者应当互为补充。
有了这些发现后,他的一篇篇研究文章陆续发表,引起了卫生部政策研究室领导的关注。领导表示,如黄汉儒愿意,毕业后可留校工作,将来调入卫生部。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他再一次选择婉拒。他要回到故乡广西。这里,研究壮医,才是他最大的梦想。
05/8
探索
夜以继日
“破译”壮医密码
回到广西,黄汉儒被分配到自己的母校广西中医学院科研生产处。刚站稳脚跟,他就筹划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成立医史文献研究室和壮族医药研究室,将散落在民间的壮药方、祖传秘方、医案等抢救性的收集起来;另一件是成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医药研究所,为日后的民族医药学的研究与拓展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壮医药一直作为民族民间医药,登不了大雅之堂,只能以独特的技法和疗效在民间流传。如《柳城县志》载:“病者服药,不仅限于仲景叔和,间有用一二味草药奇验者。其他针灸之术,以妇人为擅长。”由此可见,壮医药的存在,往往以口口相传的方式,通过民间延续下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黄汉儒决定,先从破解古汉字和古壮字入手。
在人类尚未创造文字之前,壮医药是靠口碑传下来的。由于时间跨度大,年代久远,其内容异常丰富,涉及人类史前文明的方方面面,如人在起源到氏族、部落及联盟的形成等等。古壮字是壮族先哲的智慧结晶,可惜历史上这种方块壮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合法的传承使用,导致它未能形成全民族统一的文字。在民间,大多只是借助汉文字记载医药或经验。
而流落在民间的壮医药,几乎全是手抄的验方、单方、秘方等,许多使用的是古壮字进行记载。倘若没有古壮字做基础,或不懂古壮字利用,工作没法展开。
为此,黄汉儒开始自修古壮字,他一边学习,一边阅大量读相关的书籍,还经常到壮族民间去搜集,有时一去就是一年半载。工作的压力,让他感到苦闷、压抑,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不知情的人,见他整天对着一堆奇形怪状的符号打交道,还误以为这个人思想“有毛病”。可一想到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竟在民族医药史上是个空白,作为壮族后裔的黄汉儒心中隐隐作痛。于是,他重新振作精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
经过对古壮字的诸多分析,黄汉儒发现,古壮字的字源主要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借近音表壮语词诗意的表音字;另一个是借汉字的偏旁部首另造,包括表意字和形声字,另外还有一些刻画文。破解了古壮字,黄汉儒对民间壮医药留下的单方、秘方、偏方等进行总结就变得轻车熟路得多。
经过他夜以继日的努力,很快摸清了古壮字的规律,进而破解了壮医药的手抄本、单方、偏方等。同时,黄汉儒等人也对民间流传下来的壮医药学经验进行整理和发掘,最终形成了壮医理论的新体系。经过数年的努力,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的壮族医史专著《壮族医学史》重磅出炉,在医学界引起轰动。
但黄汉儒没有满足,而是在研究壮医药的道路上继续推进。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和同事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再次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壮族医学史》和《中国壮医学》。这些具有开创性的壮医药学著作陆续问世,为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成立,让壮医药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06/8
揭秘
解码壮医药
“四两拨千斤”
2020年11月6日上午,黄老的办公室里,各种医学著作“汗牛充栋”。年近八旬的他,正伏案疾书。他接过我写的专访文章样稿,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对文中一些表述或缺漏的地方,也一一作了修订,体现了一代学术大师做学问的认真和专注。他拿出两本厚厚的《广西壮医药学》和《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新编》来,说这两部专著中,收集的壮医药验方多达1万条,都是他和同事们在长期的工作中,从民间壮医药的无数条验方中,经过仔细筛选、分析、总结和验证后才编辑出来的,可以说是中国壮医药之集大成者。
壮医药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值得黄汉儒花数十年如一日甚至终生的精力去研究?
壮医,本义是壮族掌医,兼有掌药的含义。壮医是医与医药紧密结合的载体,古代壮医壮药同出一门,后世才逐渐有了分工。
作为较早系统研究壮医的专家,黄汉儒教授认为,“壮医是遵循自身的文化脉络与规律,保持其特色的医药学。”如今,经过他和许多民间人士数十载的临床实践,以及经验总结,新的壮医理论体系已经建立,成为“自成一体”的壮医理论。这是近年才形成的事。而以前,壮医一直“影子”般的存在。
如鲜为人知的陈家白药,其“胞衣之地”在苍梧(今梧州市龙圩区);甘家白药的“胞衣之地”在龚州(今平南一带)。因陈姓和甘姓家庭常用而得名,分别叫“陈家”和“甘家”号。
陈家白药“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毒。水研服之,入腹与毒相攻必吐,疑毒未止,更有。亦去心胸烦热,天行温瘴。出苍梧,陈家解药用之故有陈家之号。蔓及根并似土瓜,紧小者良,冬春采取,一名吉利菜。人亦食之,与波罗门白药及赤药功用相似。叶如钱,根如防己,出明山”;
甘家白药,“味苦,大寒,小有毒。主解诸药毒,与陈家白药功用相似。人吐毒物,疑不稳,水研服之。当吐之,未消 尽又服。此二物性冷,与霍乱痢相反。出龚州以南。甘家亦因人为号。叶似车前,生阴处,根形如半夏。”
据说,“民国”时期,白崇禧的一个姓陈的军医,就曾经制造过陈家白药。陈家白药不仅能解毒,现已制成毛冬青注射液,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中心性视网膜炎、葡萄膜炎等疗效十分明显。可见,陈家白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壮药,名不虚传。
又如“三七”(又名田七),是世人皆知的壮药,中医亦广泛应用。它最突出的功效是“活血化瘀”,且应用广泛。但其庐山真面目,则是一味“名副其实”的壮药,原产地主要在人口密集的广西田阳、田东、那坡、德保、靖西一带,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故名田七。明代以前,中原一带的医家尚不知三七为何物,但壮族地区的人民已经广泛使用它来治病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此药近时始出”、“凡杖仆损伤,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用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此外,田七还兼能补虚,对人体有强壮作用,可同肉类炖服;田七还有抗癌作用,与蚤休、土茯苓等合用,可增强抗癌疗效。
再有“壮传脱毒茶”,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纯壮草药组成的脱毒药方,主要有于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的脱毒康复,常与点穴一起使用,可达到解毒排毒,降低毒品对人体的侵害,加速毒素的排出。专家们经过数年的临床实验,不断总结经验,使“壮传脱毒”疗法得到很大的提升。
所以,有人说,广西是原生态的草药“王国”,是原始医药的发祥地,实在名不虚传。
07/8
殊荣
国家领导
亲历神奇壮医
从医数十年,虽经黄汉儒治疗病人无数,但有一个特殊的病人,让他终身难忘。
1989年二三月间,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到南宁休养。当他得知广西正在进行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已经创办并聚焦了一批医药专家时,便向有关部门提出请壮医为他诊疗。接到任务后,有关部门立即调集以黄汉儒为组长的5名壮医专家小组,前往胡耀邦下榻的住所。
黄汉儒及同事们和胡耀邦总书记(左二)合影
胡耀邦听了黄汉儒的介绍后,亲切地说,他在北京中医、西医都看过了,这次到广西,想看看壮医。黄汉儒仔细地谘询了总书记的病情,并诊察了他的气色、舌、脉,接着又让专家组成员黄老五用独创的壮医目诊法为总书记诊察,然后准确地说出了他的病症。这让总书记赞叹不已:“这真是壮医的‘CT’呀,果然名不虚传!”。
经过几次治疗,胡总书记感到病情明显好转。他感慨地说,壮医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疗效确凿,贡献很大。你们一定要认真地把它发掘整理和发掘光大,让壮医药和中西医药一样造福人类!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随后,还主动与黄汉儒及专家组成员一起合影留念,这成为黄汉儒一生的珍贵纪念。
08/8
展望
淡泊名利
积极扶持新人
2003年3月,黄汉儒教授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可退休后的黄老根本闲不住,依旧在为壮医药学的发展之路上奔走着,他经常往返于北京,向上级部门汇报、出席相关会议,参加全国重点民族医院及重点专科、重点项目评审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至今,他仍应聘担任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学术首席专家及顾问一职。在学术上,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生和弟子,不但在学术上,而且在人的品行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今,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中医药、壮医药的专家或骨干。由于他的卓著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广西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桂派中医大师”称号。
正如他的弟子王柏灿评价那样:50多年来,在黄老的带领下,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完成了对广西60多个县市的 族医药普查整理工作,收集民族医药验方1万多条,采制民族医药标本数千种。并在他的见证下,创办了广西首家壮医院——广西壮医医院。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黄老仍然奋斗不止。他表示,希望在他有生之年,为创办中国东盟民族医药大学再做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