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风云人物传记之六
能工巧匠之吕超龙:坚守“匠人”精神, 叩开民族木雕工艺之门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题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吕超龙小传:
1972年生于陆川县,初中文化,1983年到融水发展,先后从事手工制作、门窗经营,现从事古典木楼制作。
中国传统雕刻工艺的精粹,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其细致入微的雕刻工艺,雄浑一体的结构,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都在传说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产品,都是精雕细琢的结晶,是工匠精益求精的情怀真情表露。
到如今,传承实木雕花工艺,已经融入到现代产品的工艺之中。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有着一位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人。凭着自己对木工行业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他终于在民族雕刻工艺上,叩开了成功之门。在广西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贫困生活
磨练了吃苦耐劳的意志
今年47岁的吕超龙,原籍玉林市陆川县米场镇大坡村人。在他们所在的村子里,大多是客家人,客家文化自古讲究多子多福,因此他家人丁兴旺。因此,他父母共生了6个小孩,最大的两个是姐姐,后面又连生了4个男丁,吕超龙排行最末。
在那个靠工分、讲奉献的年代,孩子多的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吕超龙和哥哥姐姐们经常食不果腹。从他依稀记事时开始,父亲每天熬一大锅粥,姐弟们你一碗,我一碗,伴点萝卜干、红薯干等,再沾着酱油,艰难地度过一日三餐。至于吃肉,要等到过年过节,才有机会“解解馋”。长期营养不良,兄妹们一个个长得瘦瘦的。
所穿衣服,都是哥哥穿剩后,留给弟弟。直到穿破,再缝缝补补,继续穿到不能再穿为止。
提起此事,吕超龙的妻子张有群印象深刻:“我和他结婚时,他还穿着屁股上打着补丁的旧衣服。因中看中他有木工的手艺活,头脑灵活,做人又老实,加上双方也有共同语言,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他。”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吕超龙在以后的创业中不断克服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刻苦钻研
成为一个能工巧匠
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吕超龙小学没毕业便辍学了。他的其他姐弟,也是读书不多。15岁时,吕超龙跟会木工的大哥来到融水,主要给人做点门窗、桌椅、板凳加工。
“刚出道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回忆当时的情形,吕超龙感慨万千。因为业务不稳定,哥哥也开不出更多工钱。每天工钱只有5元,仅能填饱肚子。碰到没工做时,他甚至“有口饭吃”就满足了。尽管日子过得朝不保夕,但他最终坚持了下来。凭着头脑灵活,踏实肯干,几年后,他接的活越来越多。
2012年,哥哥决定改行做起了铝制加工。吕超龙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凭着自己的手工活,在融水也可以闯出一番天地来。于是,他决定独立出来。由于他经营灵活,做工精细,知名度一下子打开了,各种工程应接不暇。无论政府大楼,还是民房建筑,只要有适合他做的工作,他都一口接下来。如今,在融水县城,许多民房,都留下了他的“杰作”。
时间一晃过去,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建筑业如雨春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吕超龙敏锐地发现,人们对建材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木制门窗,铝合金大行其道,导致传统木门窗面临淘汰。怎么人?夫妻俩一合计,决定经营和安装名牌钢门(或铝制门),保证既有活干,又能继续自己的木工活。他们去广州考察后,进了两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应对顾客不同的需求。这一做就是5年。
古人云:大事必作了细,小事必作了易。这种坚持不懈的性格,为他日后从事民族工艺雕刻,作了很好的技术铺垫。
精益求精
进军木雕行业
从事木工行业,要的不仅手工精致,更要有精益求精的创业精神。
与此同时,吕超龙也没放弃自己的传统手艺活。他一直在寻找商机。
2014年,正碰上融水县四荣乡搞美丽乡村建设,要在一个景区建一个有木制大门。要求有民族特色,门上雕刻有龙凤等精致图案。这种建筑要求有创意、质量厚重、并有文化韵味。
这种活,吕超龙压根没做过,不过,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如果做得好,以后不就有合作机会了吗?于是,大胆地把工程接了下来。通过自学,琢磨其中的奥妙。
来源于网络图片
从此,他每天坐在办公室,一心忙着画图纸、量尺寸之类的,目不转睛地盯着图纸。经常磨到半夜三更,整个人“就像着了魔”一样。但吕超龙就是这种不服输的性格,越难他就越要上,一定要打造出满意的产品来。直至一周后,他才逐渐摸出点门道来。随后,他上上下下往返市场,挑选好材料,才开始制作。前后又花了一个月时间,才终于完工。
当他把成品安装好,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政府验收时,没想到竟然一次性通过。从此,他信心大增。2015年,四荣乡政府继续跟他合作,请他做一套民族丰收楼。他又紧张地投入到查询资料、构思、设计过程中。同样是没有现成图案可参考,没有现成的尺寸,他只能思考边加工。经过4个月的施工,最后如期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
令吕超龙兴奋的是,由于他制作工艺细致,讲信誉重合同,他一下子打开了市场。他的业务很快拓展到融安、柳城、鹿寨、天峨等地,甚至广东清远市也来跟他合作。
脚踏实地
民族工艺雕刻遍地开花
吕超龙印象最深的是,规模较大的是融安县西山林场三分场的“大袍种子园”。这个以香杉木质结构为主体的3层建筑,全部有杉手工工艺,分为观景平台、旅游仿木布道和展厅。其中展厅面积就有300多平方米,工艺复杂,他带领手下的工人前后做了3个月才完工。
2019年12月8日,广西百城网记者在大将镇时,刚好偶遇到了吕超龙。此时,当地政府想请他为瓜洞村公所做一座木楼,双方正在协商施工事宜。当时,我们以为只是前期准备而已。没想到,仅仅一周后,一些工人便到村公所办公楼上,丁丁当当地敲打起来。不久,一座仿铜色的木楼,便傲然挺立在办公楼上。远看去,亭台楼阁,桂殿兰宫,蔚为壮观。然而,很少人知道,它出自吕超龙,当年一个小小木工之手。
吕超龙说,类似的木楼,仅融安他就做了10多座。如板榄镇龙纳村、木吉村、拉谢村、大将镇也做了3座,浮石镇做了5座。
这些木楼,都是他一手设计、制作并打造出来的,全部采用木质榫头拼接,没有一颗铁钉,结构坚固,画面古朴端庄,富于民族特色,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风格,蕴含民族神韵,成为当地一景。
把事做精
是他致胜的资本
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吕超龙非常淡然。他说,首先是他采取了低价竞争的办法。就是他每次报价,都非常优惠。
“我没有别的,只想搏点工程来做。”吕超龙“不小心”透露自己的致胜法宝来:做工程,不是一锤子买卖。每做一个工程,能赚到一点微利,便算成功。有时甚至不赚钱,他也敢接。目的只有一个:当人家看到你做的工这么精致,而且价格还不贵,那人家也不是傻子,自然就找上门来了吗!
而当他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产品一座座竖起来时,这种深深的自豪感,由然而生。他也没想到,自己从当年一个小小的民工,成长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打拼出一条路子来,并为国家经济作出一定的贡献,这种自豪感,深深地震撼着他。
吕超龙说,他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工艺精湛外,他的为人比较诚实可信。想把每一个工程做成精品。往往做了之后,业主还没有及时结款。就拿房子抵押贷款,或向亲戚朋友借来发工资。由于按时发放工资,员工都十分卖力。有的员工跟他做了10多年。有时,工钱一时没来得及发放,就向员工解释,员工表示理解。甚至跟他人暂借来使用。非常感谢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低调做人
是他成功的基础
古人云:成由俭来败由奢。吕超龙就是这样,成不骄败不馁。即使事业有成,他依然保持普通人的特色。
提起创业的艰辛,妻子张有群感慨不已。在她的印象中,丈夫上山下乡十分繁忙,有时,忙到半夜才回家。家中的两个小孩,只能由她来带。孩子上学后,她每天接送,做饭做菜,还要牵挂丈夫那边的活。
2003年,眼看快过年了,丈夫还在忙着在搞装修。按计划,他们想等过年后再做,可客户希望尽快安装好,以便搬进新家,过一个愉快的新年。于是,她买好了鸡,做好一桌的饭菜。可她左催右等,丈夫就是不见回来。她心里非常焦急,等到丈夫回到家时,菜都凉了。只好重新拿来加热,一家人就这样过了一个新年。
丈夫的付出,让妻子张有群十分理解。随着工程的增多,所城的人手也随之增加。为此,他们为工人免费提供住宿,几层楼住满了工人。白天,丈夫带领工人外出施工,妻子则留在家里,一边养猪,一边给工人做饭菜。甚至怀孕时,也没闲着。
2008年,由于长期的辛劳,吕超龙患上腰椎肩盘突出症。为了赶工,他经常骑着一辆旧电车,车旁挂着一根拐仗。在别人看着,觉得十分奇怪,以为他残了。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到处求医问药,带着丈夫去治疗,直到2年后才慢慢好转。
令张有群感动的是,丈夫虽然赚了点钱,但没有不良嗜好。他从不沾赌,一吃饱饭,就去做他的工。所得收入,除了买米、油后,均积攒下来。
事业的成功,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富足的生活。如今,他有房有车。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两个孩子也得到良好的教育,一个考了研究生,另一个上高二,成绩也不错。这对他们也是一个很好的安慰。同时,鼓励他们更加努力。
或许是对吕超龙人品的认可。融安县泗维河种子园旅游度假区在与他们成功合作后,当地政府把经营权让他们来接手。如今,逢年过节,还有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呢。
回首过去,吕超龙感慨不已。他一个小小的木工匠,做梦没想到今天的成就。如果不是当初的努力执着和坚持不懈,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