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铸就周恩来:两次考试落榜,变卖书本作回国路费
原创历史总探长
2020-11-08 21:18:20
原标题:周恩来的苦难留学生活:两次考试落榜,变卖书籍,换取回国路费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奔腾的大海上,一梭梭炮弹疯狂轰炸。
清军耗尽几十载心血打造的海军战船被瞬间击穿。
那一年被击穿的,还有一群仁人志士的内心。
那无疑是一个悲情的时代。
四年后,一位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伴随着一声啼哭,来到了华夏大地。
1898年,周恩来出生在淮安一个落寞的封建家庭中。
图 | 年少时的周恩来(找了很久的一张照片)
这一年,与周恩来同宗的周树人已经17岁。
20年后,周树人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下笔名鲁迅。
一千年前,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作为他们共同的祖先,在《爱莲说》中写了著名的一句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恩来所在的周氏家族原籍为浙江绍兴,他的爷爷周攀龙长久生活在绍兴。
图 |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
绍兴这块江南宝地,宛如一个巨型的师爷加工厂。
绍兴的名家大族,你只要扒一扒,都会惊讶的发现,他们竟然都有一个相同的职业:
——师爷。
周攀龙同样是一位师爷。
因为师爷这重身份,周攀龙后来被任命为淮安县的知县。
周攀龙兴高采烈的举家搬迁,离开了老家绍兴。
职场晋升本来是莫大的喜事,可偏偏周攀龙在这件事情上倒了大霉。
当周攀龙举家北迁,来到淮安之后,前任知县成了狗皮膏药,死活不愿意顺利交接。
周攀龙等到交接的时候,身体已经渐渐虚弱,在任期间,田亩没有置下多少,只买下了淮安城外的一块坟地。
家族破产,尽显悲凉。
没有家底的大家族,开始一路破败,生活愈加的困难。
周攀龙一共有四个儿子。
· 周贻赓:家族排名老四
· 周贻能:家族父亲老七
· 周贻奎:家族排名老八
· 周贻淦:(gan)家族排名老十一
整个家族共计十一人,周恩来父亲周贻能的嫡亲四兄弟生活过得都一般。
图 | 周恩来父亲周贻能
嫡系四兄弟中,老四、老十一全部膝下无子,老八不仅膝下无子,腿部还有残疾。
周恩来出生后不久,他的十一叔周贻淦病重,亲生父母为了给他冲喜,将周恩来过继给了周贻淦。
不过,病重的四伯父还是在两个月后病逝。
周恩来只能跟着养母陈氏一起生活。
周恩来离开父母之后,母亲又产下两个孩子。
——周恩溥、周恩寿。
父亲为了生计,不断为生活奔波。
闲暇之余,这家人打了一注彩票,竟然破天荒的中了一万元。
这一年,周恩来六岁。
他很快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亲生父母要将他接回去。
周恩来兴高采烈的陪着养母陈氏一起回到了父母身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一行人举家搬到了外祖母的家中。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周恩来生父的处境,他大抵忙于工作,没有闲暇时间照顾家人,只能举家搬迁至丈母娘的家中。
丈母娘对这位女婿也多有看不上,这一点我们从零星的资料就能看的出来。
外祖母所在的万氏家族同样是师爷出身。
他的外祖父更是在清河县做了整整三十年的知县。
这位老人家藏书丰富,家里面有一个巨大的书房,周恩来在这里看了整整两年的书。
在清河的日子虽然过得幸福,可父母的生活却如一潭死水,没有泛起一丝波澜。
父亲当时一个月的薪水只有18元,母亲的身体状况也开始变得不好。
很快,周恩来陷入童年生活中最为痛苦的两年。
九岁时,生母万氏去世。
十岁时,养母陈氏去世。
图 | 周恩来生母万氏、养母陈氏
外祖母提出要风光葬送自己的女儿,周贻能无力安排妻子的葬礼,只能将妻子的灵柩暂时安放在清江浦的一所庙宇里。
这一停放,整整28年。
1935年,周贻能回到老家,终于将妻子的灵柩迁葬到老家淮安。
父亲的生活拮据,又常常受到外祖母的白眼,妻子去世后,他离开了清河,前往湖北谋生。
年仅十岁的周恩来则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他扶着养母的灵柩离开清江浦,回到了淮安老家。
父亲临行之前,交代自己的弟弟周贻奎照顾自己的三个孩子。
这位八叔生活多有不便,家庭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来到八叔家以后,他不仅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反而需要照顾自己的八叔、八婶以及年幼的两个弟弟。
早上他要送两个弟弟读书,晚上又要记录八叔家零星的收支账目。
自己则忙里偷闲的在表舅家中寄读。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整整两年。
成年后的周恩来,内心非常的柔软。
因为他经历过丧亲之痛,经历过生活之艰。
1910年,周恩来收到了四伯父周贻赓的来信,希望他前往东北生活。
图 | 四伯父周贻赓
周贻赓在沈阳的财政局做一名科员,生活还算富足。
周恩来收到大伯父的书信后,果断前往沈阳。
大伯父将他送入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图 | 奉天(沈阳)东关模范学校
这所学校和传统学校不同,它是革命浪潮中的新办学校,一些革命思潮如春风吹拂在这里每一名学子的思想中。
刚刚进入学校的演讲中,周恩来直接放出了一句豪情之语:
“此毒不禁,吾国何能兴旺,吾民何能强大?”
那时候,鸦片荼毒百姓,民生凋敝,山河破碎。
那时候,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论》已有十载。
……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民族之痛,华夏之悲。
当他一路走来,看到残破的山河,看到凋敝的民生,一颗希望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周恩来在课堂上更是喊出了那句震天响的读书理想:
“为了中华之崛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周恩来在历史老师高戈吾的影响下,成为第一批剪掉长辫的学子。
图 | 东北时期的周恩来
短发少年,满怀理想。
不过,年少的理想再远大,穷居一隅之地恐怕也改变不了什么。
更何况,东北虽然吹进了革命浪潮,可东北的封闭性,仍旧让周恩来接收不了过多的信息。
周恩来年少思维的真正改变,还要从南开中学说起。
1913年,周恩来从东关模范学校顺利毕业,恰逢四伯父职位调动,被调往天津,周恩来也随其一同前往。
南开学校彻底改变了周恩来的思想,也几乎改变了周恩来一生的命运。
天津当时充斥着英、法、俄、日、美、德、意、奥、比九国势力。
在这个以各国租界为核心的北方港口城市中,革命浪潮要远远比周恩来的老家以及东北更猛烈。
少年雄心,终有所展。
图 | 南开学校读书的周恩来(左一)
在天津的南开学校里,周恩来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学霸。
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有一些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有一些人是为了理想而读书。
人们在离乱年代里,一边张狂的成长,一边唯诺的附和。
这一年,清王朝刚刚灭亡两年。
华夏大地被摁下暂停键五十余年后,在各国列强的裹挟下,开始学会了加速,还学会了冲刺。
那一刻的人们才开始懂得,华夏之外的世界竟然那么的广阔,华夏之外的列强竟是那样的强悍。
年少的周恩来,同样属于被时代浪潮裹挟着成长的一代年轻人。
南开学校入学有着严苛的要求。
国文、数学、英语是三门入学的必考课。
四伯父为了让周恩来顺利进入这所北方名校,专门给他报了一个短期英语培训班,开始对英语进行突击学习。
好在这一次的突击效果不错,周恩来顺利考入了南开中学。
入学后,周恩来才发现这个学校简直就是一所贵族学校。
周恩来在白纸上仔细算了一笔账。
学费36元,住宿费24元,单月伙食费5元。
这个费用有多高呢?
如果以黄金作为硬通货计算,周恩来当年一年的学费折算,大概需要近三万块钱。
25岁的毛泽东在北大做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是8元。
这个工资,在当时算已经算较高的工资。
周恩来四伯父具体的工资是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从周恩来后期的表现来看,他的入学的确给伯父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入学的第一年,周恩来便开始帮学校干活,帮学校抄写报刊、制作油印底版。
夏天白长衫,冬天青棉袍。
图 南开中学时的周恩来(前排左一)
每次周末的时候,他就趁着晚上休息的时候赶紧洗一遍,第二天继续穿着它上学。
这是他在南开学校的生活常态。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四年。
更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在刚刚进入南开中学的时候,过得并不开心。
天津紧邻北京城,封建余毒残存不灭,大多数的入学子弟成长于达官显贵之家。
在同龄孩子里,周恩来总是喜欢把衣服打理的整整齐齐,甚至不允许出现一丝褶皱。
北方的这群小伙子,对他这位南方小伙颇为鄙夷。
他们嘲笑周恩来的穿着,也鄙视他脚上穿的那双红蓝相间的花色袜子。
你一个大老爷们,整这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干啥?
在多数人的不屑与嘲笑面前,周恩来一人的执着似乎改变不了什么。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里,他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方式:
——组团结伙。
图 南开读书时的周恩来(右一)
周恩来马上学会了抱团,他在学校里结识了六个小伙伴,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优质少年,还是抗击他人嘲笑的绝佳搭档。
那些常常取笑他的同学再也不敢做出轻蔑的举动。
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别优质,分门别类的课程,给每一位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史地、西洋史、生物、法制、体操。
周恩来刚刚入学时,英语课瞬间将他的成绩拉胯。
因为他的英语课是临时突击,只是为了所谓的应试考试。
但入学之后,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都要进行各科的考试,周恩来瞬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的老师还特意提醒他,他如果不好好学习,很有可能面临留级或者退学的后果。
周恩来对此十分害怕,整日苦读,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一年,他还顺利成为南开中学的免费生。
1916年,南开中学举行了一场作文写作大赛。
不分年级,全员参与。
周恩来写下一篇《诚能动物论》的文章。
浩浩乎大地之上,集无量数生物分子以成人。
人者,万物之灵也。
……
然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其能以一己之所行所言,范围世界之人类,虔心信仰。
虽以天子之贵,陶朱之富,老彭之寿,将相之势,莫能易焉。
何哉?
其以一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啻作法自毙。
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
……
回忆唐虞盛轨,不禁兴无涯之戚。
执政者苟于感人动物之事,注意及之,则返诚去伪,一转舜耳,又何至日以干戈相寻,欺伪相诈哉!
这一年,南开中学创办人严修亲自将这篇文章定为榜首。
图 | 严修
得益于自身的才华,周恩来和学校创办人严修的关系非常不错,他常常跑到严修家中讨论时局。
严修对这个年轻孩子十分的欣赏,准备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周恩来。
周恩来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愧疚。
年少时期的那份自卑,让他果断拒绝了这门亲事。
很多人可能觉得,此时周恩来拒绝这门亲事,是为了救国救民的理想。
其实,这未免太过夸张。
此时的周恩来不过是22岁的小伙子,他对于世界的认知还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夸张。
图 | 南开学校时的周恩来
他之所以拒绝这场婚事的原因,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年少的自卑。
年少的他,目睹过父亲被外祖母看不起的场景,这才是他真正拒绝严修的原因。
所有正常的思维意识,从人性角度思考最为正确。
所谓年少的理想,大多是一步步夯实,不可能在婚姻抉择上体现出来。
周恩来年少那句豪言壮语的真正夯实和践行,还要从他旅欧生活结束,完全了解共产主义开始。
在人生的快车道上,他放弃了别人一生中都梦寐以求的冲刺机会。
南开学校的第二年,周恩来渐渐喜欢上了这所学校。
学校里的诗团、辩论团、音乐团十几个团体全部都有他的身影。
漫长的四年中学生活,终于结束。
白衣飘飘的少年,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17年,六月。
周恩来以平均分数89.72高分、南开中学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学校毕业。
图 | 周恩来毕业证存根
校长张伯苓称赞周恩来为南开学校最好的学生。
刚刚毕业后的周恩来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理想终究不能当饭吃,他还需要真正的了解这个世界。
九月,周恩来决定前往日本留学。
临行前,他写了一首抒发壮志的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诗作《大江歌罢掉头东》
那个时代,除非家世真正的显赫,否则就算是真正的中产家庭,也大抵扛不住高额的留学消费。
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出国留学,大多十分的辛苦。
周恩来同样是其中的一员。
他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顺利抵达日本。
不过,曾经的学霸在日语问题上,却连番遭受了打击。
来到东京的第二年,入学考试如期举行。
二月,因日语不合格,未能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四月,同样因日语不合格,未能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曾经南开学校的学霸,在学业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图 | 日本留学时期的周恩来
1919年,周恩来决定放弃在日本留学的打算,将自己购买的书籍变卖,换取路费回到了中国。
此时南开学校正在创办大学部,从日本归来的周恩来又进入南开学校大学部学习。
这一年的周恩来,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爱国青年。
1920年,11月。
在南开学校大学部仅仅呆了一年的周恩来,再一次离国追梦的征途。
在欧洲的周恩来不断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潮,巴黎、伦敦、柏林全部留下了他的足迹。
1921年3月,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组建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革命浪潮中第一批追梦少年。
他瞬间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离乱时代,少年的理想终于让他变成了一位理想的少年。
旅欧归来,周恩来真正的踏上了人生快车,一骑绝尘。
我们一直希望看到的浪潮少年,说到底,仍旧是凡人。
年少时的周恩来,在前二十年的青春岁月里,他一直饱受磨难。
人情冷暖,在他的年少时光中有着深刻的感受。
少年的成长,永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对于每一代年轻人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它不是你的二十岁、三十岁。
这些基础年龄的累计、叠加、增倍,算不上真正的成长。
当你有一天,低下头来看到父母两鬓的白发,
当你有一天,突然凝视父母远去的背影,
当你有一天,理解了所谓的生活,总要回归初心。
这才是一代年轻人真正的成长。
和平年代里,少年的所有理想未必都是横刀跃马、拯救河山。
有时候,一生安好又何尝不是一个人的至高理想~
几两碎银,又何尝不是生活的本质~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