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言文最高水平:《古文观止》,背下1/3就是半个古文专家
中国文言文最高水平:《古文观止》,背下1/3就是半个古文专家
2020-03-23 20:30:00 原创 稗官野读
我们经常说一本好书极具教育意义,就会说它是"教科书级别"的好文。然而,在中国又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当中,有这么一本奇书,其中的选篇经常出现在中小学的课文当中。究竟是什么有意义的经典内容,值得全国范围推广,并从这些娃娃抓起呢?
这本书就是《古文观止》,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说是此书中的文章都是史上最好的,水平最高的,看了这些就没有必要再看别的了,故名"观止"。不夸张地说说,只要你能背下其中1/3的内容,就是半个古文专家!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些曾出现在教科书中的经典名句,看看你还记得哪些,是不是如今回味起来依旧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呢?
0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这句话写的是一个捕鱼人,无意间发现了世外桃源,描写了安详美好的桃花源景象: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来来往往耕耘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边的人都不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作者就这样用简净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另一个世界,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0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0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选自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大风仍可以到达;晨光虽然已经逝去,而未来奋发却为时不晚。
这篇文章中不仅描写到洪州的地势、人才、宴会;也有写滕王阁的壮丽,文章最后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而这句话从此以后也一直激励着后人珍惜将来的岁月,一切都还为时不晚,要勇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
0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左丘明《曹刿论战》
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这句话是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讲述的是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启迪了后世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除此之外,还有《陈情表》《劝学》《师说》《滕王阁序》《陋室铭》等等耳熟能详的额古文名篇,皆出自于这本《古文观止》中。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这样一本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淘汰的书,还能频频登上教育舞台,必有其独特之处:
了解了这些经典名句,不仅让你学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如果能记住并熟练运用这些名言警句,理解作者的意图,还会让你在写作方面更上一层楼。
对此,现代文学大师巴金说:"《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实在是终身难忘之启蒙导师。"
现代语言大师王力也深有感悟,他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
鲁迅先生曾评价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从那时起,它就是是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直至今日依旧在教育着年轻的一代,可以说是"教育之本"也不为过。
它以犀利的视角,在广播的中华文海中撷采的最为绚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精美古文,因而该书也是最为优秀的古文选本。数百年来,不仅读书人对之耳熟能详,一般群众也是喜爱有加,流传广泛,相信必是因为尤其出彩的地方。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