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广西新世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长平之战大胜后秦昭襄王为何赐死白起却让范雎善终?

发布时间:2020-07-23 23:05:40 分类:文化


长平之战,最终以白起获胜为结局,成就了白起一代“杀神”的威名, 也将他推到了一个武将在战国制高点,只不过他虽然飞得高,最终却没能全身而退,有人说他死于秦昭襄王的“狡兔死走狗烹”,也有人说白起功高震主,吓得秦昭襄王动了杀心。

秦昭襄王乃是少有的明主,他赐白起一死,绝不会出于一己之私愿。秦昭襄王为何赐死白起,却让收取贿赂,极力罢战给了赵国喘息机会的范雎善终呢?他的决定其实没错。


2


将相之间的事情始末

长平之战,白起斩杀赵卒45万,威名显赫。在白起看来,经此一战,赵国已经失去抵抗之力,如果不给他喘息时机,以大胜之师乘胜追击,则赵国都城邯郸一举可灭。

赵王自然也深知形势危急,为了避免赵国被灭国,于是派出使者前往秦国见秦相范雎,不仅贿以重金,还带了一套游说之词。

赵王派的人名为苏代,是苏秦的弟弟,有名的纵横家。赵王“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苏代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范雎,使赵国得以保全。

苏代利用了人性中的贪婪和嫉妒,他先以丰厚的钱财贿赂范雎,又对范雎晓以利害。苏代认为,白起此番长平一战,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如果他能够再进一步攻下邯郸,灭亡赵国。他的功劳将达到一个顶峰,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赵国如果灭亡,秦国距离一统天下的日子也就不远了,秦昭襄王将建立不世功业,届时登基称帝,以白起之功,必然位列三公,到时候您范雎的下场自然可想而知。范雎一听,深以为然,决定劝说秦昭襄王接受赵国割地六城,以和为贵。秦昭襄王觉得范雎说的有道理,“王听之”,于是秦赵两国就此罢兵。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这件事情范雎不仅得到了丰厚财物,还限制了白起的功劳,可谓一举两得。但是白起却失去了位于周、召、吕望之列的天大功劳,这让他很生气,与范雎不合。

白起之死

白起作为秦武将集团的代表,他自然希望通过建立不世功勋来获得利益,同时维护自己的武将集团在朝廷的地位。换句话说,白起想攻灭赵国邯郸,有自己的私心。

长平之战虽然取胜,但是却花费整整三年时间,最终白起能够取胜,主要得益于赵国换将,赵括让他有了可乘之机,但这只是直接原因。白起获得长平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秦国的国力远胜赵国,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战,赵国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秦昭襄王对他的信任和赌上国运的全力支持,也是获胜的关键。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的取胜,是国君、国力、武将三者的比拼,白起只是其中之一。最重要的是,长平之战的结果虽然看着美妙,斩杀了45万赵卒,但是秦兵也损失过半,这3年来的消耗同样让国内15岁以上青壮人数骤减,并且国力空虚。

秦赵两国之间的僵持,不是秦汉的对垒,在他们周围还环绕着5位虎视眈眈的强敌。所以,白起为了成就自己的吕望之功,想一举攻灭赵国,其实是一种私心大于公心的举动。这种拼上所有夺得一时胜利的行为,显然对秦国一统天下的长远目标不利。

秦昭襄王不想拼死攻灭赵国,因为“攻赵”是其他国家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是“灭赵”,他们绝不会束手旁观。万一其他五国联兵而来,风险太大,几代人的努力岂不是毁于一旦?从全国考虑,秦昭襄王并不希望白起继续用兵,而是希望稍作缓和,休养生息。

白起回国后,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秦昭襄王调整好了,派兵攻邯郸时,白起生病了,就让五大夫王陵带兵前去,结果损失五校(一校8000人)兵马。



秦昭襄王一看情况不妙,就去请白起出征。白起此时已经痊愈,但是他却拒绝了秦昭襄王,理由很多,总之是表达邯郸不可攻打的意思。秦昭襄王无奈,就派范雎去请他。

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昭襄王此举大有深意,他深知白起心里生气,所以亲自去请他,让他消气,结果白起不给面子,秦昭襄王知道范雎与白起不合,白起肯定生范雎的气,所以又派范雎去请他,这不是明摆着,秦昭襄王和秦相都去向白起服软了,可是白起还是不去,还称病不出了。

白起的做法这就有些过分了,惹你生气的两人都向你低头了,你还不依不饶,秦昭襄王也不能向你负荆请罪吧,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龁替代王陵攻邯郸,希望能够大捷。结果这一次遭遇楚国和魏国援军,“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消息传回秦国,白起听了竟然幸灾乐祸,“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样的举动真的惹怒了秦昭襄王和文武百官,最终秦昭襄王将白起逐出咸阳城,但是许多大臣对此表示担忧,“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担心白起日后成为秦国强敌,于是秦昭襄王无奈之下,派人赐死了白起。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范雎为何得以善终

范雎是一个魏人,郁郁不得志。辗转来到秦国, 遇到秦昭襄王成为他一生的幸运。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得到秦昭襄王重用。这一项策略,成为秦国的国策,范雎为秦国一统,其实居功至伟。

范雎又劝秦昭襄王加强王权,废太后,赶走贵族,被秦昭襄王拜相。

长平之战时,在僵持2年多的时候,两国成骑虎难下之势,也是范雎使出反间计,迫使赵国换下廉颇,换上赵括,才为白起取胜赢得了绝佳机会。



再说说范雎受贿,嫉妒白起而劝秦昭襄王罢兵的事情,其实范雎这么做,也并不完全出于私心,这也是范雎为什么能够善终的重要原因。

白起临死的时候,说过一句“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这句话他说的一点没错,因为赵卒投降被他坑杀以后,赵国人与秦国人的仇不共戴天,再也无法解开,从那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投降秦人,因为投降也是死,不如拼死一战,还能赢得一线生机。从这一点来看,白起长平之战后,带着疲惫秦兵继续攻邯郸,也会遇到拼死抵抗,恐怕他也很难取胜,迁延日久,其他国家援兵至,则秦国恐怕要有灭顶之灾。

范雎当时迎来赵国的苏代,心里自然明白他的来意。当时的秦国急需一段时间恢复国力,秦昭襄王也不想继续开战,但是苦于面子,如果赵国没有屈服,他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攻击,这也是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秦军还继续作战的原因所在。



苏代前来,不仅是赵国的救星,又何尝不是秦国的“台阶”呢?所以范雎收取财物,答应了苏代的请求,不仅获得实惠,同时起到“自污”的目的,又让白起罢兵,也符合当时秦昭襄王想要停战的目的。不然以秦昭襄王的雄才大略,他如果想继续攻打邯郸,又岂是魏人范雎只言片语便能够左右得了的?

后来,他举荐的郑安平带兵降赵,范雎知道自己在秦昭襄王那里会失去信任,于是急流勇退,借着举荐蔡泽的机会,自己辞归封地,最终病死得以善终。

综上,范雎看似是一个度量狭窄的小人,为了一己之私而废了国事。其实不然,他只是为达到君主的目的,自己甘愿“背锅”而已。相反,白起因为自己的怒气,在君与相都服软的情况下,依然怒气难平,甚至在秦军失败后幸灾乐祸,岂不是真正的度量狭窄,因私废公的表现吗?

这也是为何白起功高却非罪而死,范雎谋私却得以善终的原因所在啊!(来源:凤凰网)

参考文献:《史记》


相关标签:

上一篇:大陆失去的,台湾都留下了

下一篇:宋代一个考生,落榜后不服气,写下一首狂妄词作##没想到,此诗竟成千古绝唱

咨询电话:15877154438

广西新世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